3月10日下午,湖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物孟華平教授受邀于集賢樓312開展題為“石家河遺址與石家河文化”的學術講座,講座由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蔣剛教授主持,100余名師生聆聽了本次講座。

孟華平教授以石家河遺址概況為切入點,介紹了長江中游地區目前發現面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遺址群。石家河遺址總面積達8平方公里,主要經歷了油子嶺文化(距今 5900 — 5100 年)、屈家嶺文化(距今 5100 — 4500 年)、石家河文化(距今 4500 — 4200 年)、后石家河文化(距今 4200 — 4000 年)等4個發展階段。孟華平以譚家嶺城址、三房灣東臺地、譚家嶺東臺地、印信臺臺地、石家河城址南城垣西段缺口、嚴家山崗地等地點的調查和勘探為主,介紹了目前石家河遺址的考古研究現狀。他認為石家河聚落遺址的演變經歷了三個時期,其中屈家嶺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石家河遺址的聚落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以石家河城址為核心的石家河遺址聚落群開始形成。
在講座中,孟華平教授結合其主持發掘石家河遺址的考古實踐與經驗,介紹了石家河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的環境基礎和文化背景。他認為石家河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共經歷了發生、發展、繁榮和新階段四個時期,發生期出現了系列社會復雜化現象,發展期生產力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繁榮期社會內部矛盾和沖突加劇,新階段長江中游地區早期文明的發展進程遭到黃河文明的強烈沖擊而被迫中斷。
在總結中,蔣剛教授對孟華平教授撥冗前來歷史與社會學院為師生開展新學期第一場名家講座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孟華平教授的講座運用豐富詳實的考古學資料,由淺入深地為我們介紹了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代表——石家河遺址。這是孟教授在主持發掘石家河遺址中從考古學實踐到考古學理論的精華總結。他呼吁在場師生要認真學習講座內容,加強研究方法學習,提升專業能力,拓展專業素養,努力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考古、歷史人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