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2日,歷史與社會學院“歷史·考古名家講壇”系列講座在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集賢樓312教室舉行。本次講座主題為“川渝漢代美術考古中的神靈世界”,主講人為著名考古學家、四川大學杰出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霍巍。講座由重慶師范大學原副校長、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禹階教授主持,歷史與社會學院部分師生參加報告會。
講座伊始,霍巍教授淺析了本次講座的主題,從川渝兩地的文化傳統與地域傳統的共通性出發,一覽視覺藝術中“神靈世界”的考古遺存,并從中探尋地域文化傳統,探討未知世界。

隨后,霍巍教授列舉了四川盆地中發現的崖墓上的佛像雕刻、搖錢樹座上的佛教形象,并結合長江中下游的魂瓶、銅鏡上的佛教形象,西安成任墓地M3015出土的金銅佛像,以此對比印度建筑構件上的犍陀羅形象,提出東漢時期的佛像已經具備了偶像崇拜的特征。他還結合四川什邡出土的畫像磚與湖北襄陽三國蔡越墓出土陶樓,通過對比兩件器物的形態相似,認為是塔剎,從而提到川渝地區和早期佛教興起的關聯。
針對早期道教的相關問題,他分析了道教神話體系,對西王母、天門及昆侖神話系統做了重點解釋,指出西王母的形象在成渝兩地的畫像磚中最為常見,搖錢樹樹枝裝飾的圖像是昆侖神話體系的縮影。霍巍教授以綿陽何家山東漢崖墓出土三段式神獸鏡、三峽地區出土的天門銅牌,金堂李家梁子M23、成都611所、合川南屏墓群、成渝鐵路沿線出土等地出土的陶制器座為對象,探尋道教中“升天”、“仙山”和“山上神靈”等觀念。此外,霍巍教授結合《太平經》所載魂神觀念,對道教“入地”的地下觀念進行了解釋。
最后,霍巍教授總結到,西南地區的巴渝文化,從山海經記載的神靈世界以來,一直到成漢,都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對于這些考古現象,可以結合宗教,甚至包括一些民間信仰,民間習俗再加以思考。同時,霍巍教授也希望大家在未來,對川渝地區漢代考古遺物進行觀察的時候要放回到歷史原境當中去進行解讀。多元一體的中原文化體系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是不斷與周邊的文化相互接觸,才逐漸形成的。
互動交流階段,霍巍教授耐心細致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歷史與社會學院副院長蔣剛教授對霍巍教授長期以來對歷史與社會學院的支持與幫助表達了感謝,同時指出,霍巍教授的講座是一場學術盛宴,在研究方法上給同學們以極大的啟發:一是重視實物材料的收集,在大量的實物材料基礎上進行科學分析,得出可信的結論。二是研究視野要開闊,既包括空間的拓展也包括時間的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