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歷史與社會學院舉辦“歷史與考古名家講壇”系列講座。
4月8日下午,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謝湜教授應邀給歷史與社會學院師生帶來一場題為《東南沿海社會與明清國家的海疆治理》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采用線上形式,由歷史與社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常云平教授主持,中國史研究生及本科生在集賢樓312會議室現場及部分師生在線上參加了講座。
講座伊始,謝湜教授結合自己的田野調查經驗,強調“海上人群”有其獨特性,研究海島歷史,應站在海島和海上人的視角,理解其社會與日常生活。接著,謝湜教授梳理了明清兩代對東南海疆認識的變化及海島條件利弊,他指出,在海島社會里,人們可以在“民”、“寇”、“商”、“漁”四種身份里無縫切換。在朝廷施行海禁的年代里,這些官府鞭長莫及的海島,自然成為了無籍之民的交易活動場所。海島社會的生活世界與我們所熟悉的傳統農業社會有著諸多不同。隨后,謝湜教授從濱海人群組織、宋元海運、東南沿海造船業等方面著手,闡釋了區域歷史研究應有整體意識,勾畫出東南海疆社會的整體面貌與長期歷史。

在論述明清兩代的海疆治理時,謝湜教授先介紹了明初、清初的兩次遷界,重點說明其“遷而不絕”的特性,然后從定海遷復界之爭、玉環招墾者的籍貫問題兩個實例展開,通過解讀族譜、歌謠等民間文獻,復原了海島的漸次展變與行政重建。謝湜教授認為,明清國家海疆治理是州縣行政與地方實踐的融合。地方政府采用務實手段重建秩序,地方精英則通過合法策略與歷史敘事,適應新朝新政,保護其資源利益。
最后,謝湜教授總結了自己治學的四點體會:探尋問題的區域、走近區域中的人、從敘事尋找結構、以歷史理解文本,并對同學們所提問題一一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