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重慶師范大學、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主辦,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三峽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心承辦的“上古時代與青銅文明”學術研討會在我校三春湖會議廳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賀信精神,開創學科建設新局面,推動考古學與歷史學科的縱深發展。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安陽師范學院等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考古學、歷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上古時代與青銅文明”等學術熱點、難點和前沿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我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孟東方,副校長田盈出席了此次研討會。我校中國古代史、考古學等學科的部分教師,歷史與社會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學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常云平主持了開幕式。孟東方校長致歡迎辭。孟校長首先回顧了我校在致力于建立高水平綜合性師范大學的發展軌跡,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學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他表示,我校始終踐行教育報國初心使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的需要,堅持科學發展、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努力把我校打造成為一所名師、名聲、名氣不斷提升的綜合性師范大學,學校教師教育特色進一步彰顯,知名度、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他指出,要建立以學科發展為引領、以培養引進高端人才為核心、以打造標志性科研成果行為關鍵的聯動戰略,重點支持建設考古學和歷史學兩個學科。孟校長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科特色與發展優勢,助推學科領域的發展,增進對中華文明體驗的認識,為文化進程做出新的貢獻,為傳承中華民文明、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的支撐。
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王震中在致辭中指明,此次研討會的主題具有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價值和學術意義。他表示,知名專家之間互相質疑、提問、答辯、討論和廣泛吸納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參與是這次會議的兩大特點和傳統,這兩大傳統加強了學術氛圍的培養,希望三方能持續深化合作,進一步提升中國上古文明的研究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黨委書記方軍在講話中代表雜志社首先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和高度的贊賞,并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高度重視歷史學成果推進和發展的舉措,表示此次研討會的深入研討對學術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提出具有原創性和思想穿透力的學術觀點,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開幕式后,研討會進入大會主題報告階段。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王震中、河北師范大學沈長云、四川大學霍巍、華南師范大學易建平、重慶師范大學李禹階等教授分別圍繞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中的相關問題、青銅文明與中國早期國家、青銅文明的性質與特點和文明起源標準的中西比較等四個方面的內容等議題作了主題報告,結合當下比較熱門的三星堆等考古發現,聚焦“上古時代及青銅文明”課題進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討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王子今教授以青銅器遺存可見的“貘”的形象為線索,分析了黃河中游文明發育的歷史信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華教授通過“古蜀文化的太陽神話體系”和“古蜀文化太陽鳥崇拜的來源”兩方面內容,闡述了“三星堆太陽崇拜的特征和源流”這一主題。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杜勇教授重新審視了“康宮年代問題的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濤研究員介紹了陶寺遺址出土的7件銅器,并闡明了其特征和功用等相關問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邦本教授強調“社會組織制度”這一層面對于早期文明形成的重要性,由此指出“君主世襲制——早起文明標志”這一認識。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郭旭東教授從“甲骨文中的方神屬性”入手,闡釋了四方與四土關系。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劉俊男教授以“馬克思主義關于‘文明’的定義與本質”為切入點,論述了銅器在西亞及中國文明起源中的不同作用。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袁艷玲教授著重講解了青銅器上的“S”紋及相關問題。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徐義華研究員未能到場,作了題為《社會資源視角下的文明與國家概念》的書面報告。
本次研討會主題發言階段采用專家先發言后集中討論的形式。每場主題報告會結束后,與會專家學者廣泛討論學術論文中有爭議的觀點,積極發問質疑,深入交流,博采眾長,共同研究上古時代與青銅文明的歷史,為學術研究新成果的涌現蓄力助力。部分學生也對專家學者論文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獨特的思考,在一問一答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會場氣氛一度達到高潮。
閉幕式上,天津師范大學杰出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杜勇教授就三星堆文明討論問題、文明起源問題、文明細節問題三方面對學術研討會作總結發言,宏觀闡釋了此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研究員李紅巖致辭,李紅巖研究員對我校高度重視此次學術研討會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并對我校學子寄予了殷切希望,同時,他從闡釋學的角度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最后,我校副校長田盈在答謝辭中對與會專家、學者及各單位的幫助支持表達了誠摯感謝。他談到,此次學術研討會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專業性、綜合性,是中華文明起源及上古史研究領域中的一次重要會議,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指引,相關成果將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田盈副校長希望,各位專家、學者能不吝賜教,為我校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提出寶貴意見,同時,希望各位專家、學者積極搭建高層次交流平臺,促進我國考古研究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輝煌。
“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易建平老師的探討,他的研究并沒有局限于前人所提出的理論,而是站在理性的角度并且以實際為支撐去進行思考研究。”我校2019級歷史與社會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同學鄭齊赟說,通過聆聽此次研討會中專家學者的激烈討論,不僅豐富了專業知識,也拓寬了今后的學習思路。
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劉俊男教授表示,此次研討會對他未來考古與歷史學的研究方向、研究角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不僅可以了解到近期各位考古研究界學者大咖的研究成果,與其進行交流切磋,還可以了解到相關考古的最新進展。”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院長、常云平教授表示,此次研討會進一步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和考古學研究的系列指示精神,讓廣大師生更好地認識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是我們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強大動力,在國內上古史學界將會產生重大影響。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更加注重學科發展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加強前沿學科與傳統學科、主流學科與特色學科優勢互補;扎牢中國根基,拓展國際視野,從而推動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