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東北邊緣坐落著一個只有25萬余人的偏遠小縣——城口,這里農耕面積不足土地面積的6%,經濟發展、教育資源落后,每年有接近3000名兒童流失到其他區縣就讀。
2017年,我校與城口縣簽訂了新建完全中學委托管理協議,重師附中便在這里落地生根。“一位家長曾跟我說過,三年接送孩子上學花費了一二十萬。”前期的調研讓學校對外合作與聯絡中心主任付長波了解到城口孩子上學的艱辛,因此在城口附中校長招聘無果的情況下,長波主任毅然來到重慶唯一沒有通高鐵的貧困縣城口,擔起這個學校首位校長的職責,成了別人口中的“傻子”。那時的他由于疑似患上胰腺癌,已經連續吃了一年多的中藥,病情嚴重時,甚至以藥為三餐而暴瘦至脫型,一個本來魁梧的康巴漢子被病痛折磨得“差不多每天都要瘦一斤,吃藥比吃飯重要”。就算妻子以溫情挽留,兒子以“不再認他”這樣賭氣的話逼他,他也沒有動搖半分。
一個剛起步的中學,各項工作細致而繁雜,身兼數職的付長波要長期奔波于大學城與城口縣之間。343公里,六個多小時車程,他不在學校的日子成了全校老師最焦灼的時刻,“長波主任不在我們就六神無主,學校的決策都需要他”。他一回到附中,便是給學校的老師吃了一顆定心丸,來不及休息便又進入通宵達旦的工作狀態,完全顧不上自己早已是疾病纏身,以至于熬中藥的罐子也被搬到了辦公室。“既然要對城口扶貧,不做好就是對城口人民的不負責任”付長波說。
付長波明白教育對于這個小城有多么重要,他懂得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他清楚他現在所做的事關乎著每個孩子的未來。他熬到凌晨四點親手寫下1100多份錄取通知書,五六萬字承載的是他對孩子們的期望;他冒著高溫,踏著寒雪,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道道坎,帶著學校教師對新生進行家訪;他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創造性地實施走班制,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他從來不會松懈,因為他肩負的不僅僅是城口教育的發展使命,更承載著這些孩子的明天。
付長波所做的點點滴滴,時時刻刻感染著學校的孩子們。初到附中,他發現學生們上早自習特別安靜,不讀書,坐在那里不知道要干什么。為了改變學生們早自習不讀書的現狀,他便自己拿著書在樹下、河邊大聲朗讀。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圍繞到他的身邊一起讀書,而早自習讀書的條例也得以順理成章地推行。
為了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長波主任實施“全員聘用,競爭上崗,目標考核”管理方式,實現了“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管理目標,這是附中的第一次改革也是城口教育的首次跨越。為了更好地監督和約束自己,長波主任也對自己提出了接近嚴苛的要求——達不到95%的滿意度就自動下崗。他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他不僅以強力的改革去改變著這所學校,更是以他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感染著這所學校的每一位師生。
“與其一生碌碌無為,還不如在這個過程中做一些輝煌的事。”城口扶貧工作充滿了艱辛和無奈,“如果說生命可以再次選擇”,我依舊會投入最熱愛的教育事業”付長波說。付長波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不求回報,只求心安,他以他特有的“倔”勁,給孩子們帶去啟蒙之光,給這個小城的明天帶去希望。




